-
?8月14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周峰研究員和麻拴紅研究員團隊,受自然界蚯蚓持續潤滑機制啟發,開發了一種聚合物凝膠超潤滑材料。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來源:科技日報2025-08-15
-
8月14日,記者從青島科技大學獲悉,該校劉凱教授開發出首個N型熱電彈性體,即“熱電橡膠”,為柔性電子學和可穿戴設備的能源采集技術提供了新方案。相關研究成果于8月13日發表在《自然》上。
來源:科技日報2025-08-15
-
記者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胡文彬教授團隊首創“離域化”電解液設計理念,成功打破傳統電解液設計的性能桎梏,研制出能量密度突破600瓦時/公斤的軟包電芯及480瓦時/公斤的模組電池,較現有商用鋰電池能量密度和續航能力提升2—3倍,同時兼具優異循環穩定性與安全性。相關研究成果于8月13日發表在學術期刊《自然》上。
來源:科技日報2025-08-14
-
近期,OpenAI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模型GPT-5,再次引發全球關注。
來源:科技日報2025-08-14
-
?高血糖會損傷人的血管、削弱免疫力,阻礙傷口修復。通常,糖尿病患者的傷口也很難愈合,甚至面臨截肢風險,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來源:科技日報2025-08-14
-
?最新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稱,美國萊斯大學領導的團隊在碳化硅體系中實現了迄今最強的聲子干涉效應。該效應被稱為“Fano共振”,即兩個頻率分布不同的聲子相互干涉而產生的現象,其強度比此前報道的研究結果高出兩個數量級。這一基于聲子的技術有望推進分子級傳感技術的發展,還在能量采集、熱管理及量子計算等領域開辟新的應用路徑。
來源:科技日報2025-08-14
-
受蝙蝠、鯨魚等生物利用聲波交流導航的啟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與德國慕尼黑大學科學家聯手,在12日出版的《物理評論X》雜志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配備簡易聲學設備的個體微型機器人,能通過聲波協調形成具有環境適應能力的智能集群,其自組織行為堪比鳥群或魚群。
來源:科技日報2025-08-14
-
在量子世界的微觀舞臺上,分子內的原子正跳著永不謝幕的“舞蹈”。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研究團隊利用位于德國漢堡的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器(XFEL)發出的全球最強X射線激光,首次成功捕獲分子內部原子在能量最低狀態下的“協同舞蹈”,為研究量子現象提供了全新見解。相關成果發表于最新一期《科學》雜志。
來源:科技日報2025-08-14
-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鄉村振興科技創新團隊與國內高校合作,系統分析了土壤胞外酶活性對生物和非生物降解微塑料的響應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
來源:科技日報2025-08-14
-
近日,我國科研人員突破現有傳統鋰離子電池在能量密度和應用性能上的瓶頸,研制出了能量密度超過600瓦時/公斤的軟包電芯和480瓦時/公斤的模組電池,其性能指標比現有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和續航能力直接提高了2-3倍。
來源:新華社2025-08-14
-
近日,世界卒中組織候任主席(2024—2026)、主席(2026—2018),澳大利亞健康和醫學科學院院士Craig S. Anderson教授與復旦大學類腦研究院的特聘教授、國際臨床試驗與轉化醫學中心主任宋莉莉博士圍繞我國科學家在腦卒中領域研究成果,在學術期刊《中國科學:生命科學》發表研究亮點。
來源:科技日報2025-08-13
-
最新發表于《自然·微生物學》的一項研究中,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團隊利用人工智能(AI),從古菌中識別出了此前未知的抗菌化合物。這些能在沸騰酸液、深海熱泉和鹽堿灘中生存數十億年的極端微生物,如今被發現蘊藏著大量抗菌化合物,有望為新一代抗生素研發開辟全新路徑。
來源:科技日報2025-08-13
-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領導的國際團隊開發出一種新型耐用的太陽能電池,在室內光照條件下,創出光電轉換效率新紀錄。該電池有望為鍵盤、遙控器、警報器和各類傳感器等小型電子設備供電,從而使其擺脫對傳統電池的依賴。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先進功能材料》雜志上。
來源:科技日報2025-08-13
-
?據最新一期《自然·通訊》雜志報道,韓國基礎科學研究所開發出一種突破性方法,可制備出毫米級晶粒、鏡面般光滑的石墨薄膜。晶粒尺寸約為傳統人造石墨的1萬倍,性能接近單晶石墨理論極限。這一成果有望推動高品質石墨在熱管理、電子器件、先進電池等領域的應用邁向新臺階。
來源:科技日報2025-08-13
-
美國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和德國馬普膠體與界面研究所開發了一種合成新方法。該方法能選擇性地高效創建連接單糖分子的小鏈糖類(寡糖),為這些多功能分子應用于生物醫學研究領域開辟了新天地。研究成果發表在新一期《自然·合成》上。
來源:科技日報2025-08-13
-
科幻的場景,變成現實。11日晚間,全球首臺全流程智能育種機器人“吉兒”(GEAIR)登上國際學術期刊《細胞》雜志,標志著我國在農業智能育種創新中率先實現生物技術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農業育種有望從“經驗農業”走向“精準工業”。
來源:新華社2025-08-12
-
?12日,記者從西南科技大學獲悉,該校核素分離與核環境安全團隊開發出了一種協同配位—還原界面一體化電極新材料,實現了從海水中電化學提取黑色二氧化鈾產物,為全球鈾資源開發提供了新的思路。這一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上。
來源:科技日報2025-08-12
-
8月12日,記者從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獲悉,該院仲雷教授團隊分別在光熱-化學協同治療、靶向多藥遞送和代謝干預聯合免疫治療方向取得新進展,相關3篇研究論文近期陸續發表于《納米生物技術》《生物材料進展》《先進功能材料》等多家國際期刊上。
來源:科技日報2025-08-12
-
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陸朝陽教授等與上海量子科學研究中心/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鐘翰森研究員等團隊合作,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了高度的并行性以及與陣列規模無關的常數時間消耗,在60毫秒內成功構建了多達2024個原子的無缺陷二維和三維原子陣列,刷新了中性原子體系無缺陷原子陣列規模的世界紀錄。
來源:科技日報2025-08-12
-
我國在智能育種領域取得重要突破。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科研人員將生物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融合,改造作物花型,使其便于機器人操作的同時,成功研制出世界首臺自動巡航雜交授粉育種機器人“吉兒”。
來源:科技日報2025-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