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国产WW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數字報
小程序
公眾號
以武漢東湖高新區(中國光谷)為例——
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路徑思考
2025-09-01 17:11:42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 武漢東湖高新區創研中心

武漢東湖高新區始終堅持“高”“新”理念,在全國較早開啟以創新驅動發展的一系列探索,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當前,面對新的形勢、趨勢、大勢,武漢東湖高新區需應對變局,以創新生態體系涵養發展新活力;立足全局,以全產業鏈創新打造發展新引擎;謀劃破局,以體制機制改革釋放發展新動能;開拓新局,以產城深度融合激發發展新優勢。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也是高新區“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全新方向。武漢東湖高新區(又稱中國光谷)始終堅持“高”“新”理念,在全國較早開啟以創新驅動發展的一系列探索,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當前,建設武漢市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武漢都市圈、武漢新城等戰略機遇在中國光谷疊加,面對新的形勢、趨勢、大勢,武漢東湖高新區如何發揮作為國家高新區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融入新一輪大發展快發展的滾滾潮流,實現突破性發展,成為一道重大而緊迫的課題。

一、中國光谷發展模式

在管理模式上,武漢東湖高新區被充分授予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實行對區域范圍內完全封閉式開發管理,這種管理體制使得武漢東湖高新區具有較強自主性,便于集中資源推動區域開發建設,形成了“機關服務基層、園區服務企業、街道服務群眾”的“三條線”管理體系;同時根據不同時期的發展條件,不斷探索管理體制創新,形成漸進改革、適時調整、動態更新的開發區管理體制,推動高新區快速發展。

在發展路徑上,武漢東湖高新區充分依托武漢高校、科研院所沉淀的技術和人才資源,在科技成果轉化和人才跨體制流動體制機制改革上破題,與高校、科研院所、平臺型企業等本地創新資源深度融合,以科技創新推進產業創新,構建良好創新研發、成果轉化機制,營造“熱帶雨林”式創業生態,通過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走出一條“自主創新+產業孵化”的路子。

在產業培育上,武漢東湖高新區發展初期通過自主研發,在產業發展關鍵技術環節尋求突破,掌握關鍵核心技術,而后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逐步引進生產型企業承接產業轉移,不斷完善產業鏈,推動產業發展,走出一條“推動產業高新化-承接產業轉移-推動產業本地化”的產業轉型獨特路徑,即以大學、研究機構的創新活動為起點,通過實驗室成果向應用環節的逐步演進拉動經濟系統的創新活動,側重于正向創新。

二、中國光谷發展經驗

武漢東湖高新區建區30多年來,實現了從“科技一條街”到科技新城的轉變,經歷了創業發展、二次創業、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3個階段,積累了一系列有價值的發展經驗。

(一)保持定力魄力,打造“拳頭”產業

武漢東湖高新區始終保持發展定力,抓牢光電子強項,培育產業“閉環”。目前,武漢東湖高新區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實現突破性發展,規模突破5000億元,在全國占比達50%,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制造基地、全球最大的光模塊研發生產基地、全球最大的低溫多晶硅中小尺寸顯示面板基地、全國最大的高端激光設備生產基地。

在生命健康產業領域,武漢東湖高新區培育和引進人福醫藥等國內外知名企業。目前,武漢東湖高新區有200多個1類新藥管線在研、50多個進入臨床,規模以上工業產值超300億元,綜合競爭力居全國第4。

(二)創新機制模式,構建雙創生態

武漢東湖高新區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09年啟動“3551光谷人才計劃”,為科技創新提供強大人才支撐;2012年發布“黃金十條”,在全國率先提出科技成果轉化收益70%歸研發團隊,并推動科技成果處置權、審批權、收益權下放到高校、科研院所;2017年再推“新黃金十條”,瞄準科技成果所有權,探索科技成果轉化“四級跳”模式,促進科技成果就近轉化;2023年,以“鏈”破局,打造全國首個以“用”為導向的科技創新供應鏈平臺。

(三)盤活智力資源,塑造內生動力

2009年,武漢東湖高新區率先在全國探索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三權”改革,全面松綁體制內科技人員。2015年,武漢東湖高新區啟動“環大學創新經濟帶”建設、2018年出臺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規劃,整合高新區及周邊地區科教資源,促進區域整體創新能力提升。2021年,武漢東湖高新區出臺“光谷人才11條”新政,在全國首創人才注冊制、人才動態評價積分制,破除“四唯”,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依靠這些智力資源,武漢東湖高新區孵化了華工科技、長飛光纖、銳科激光等一大批本土龍頭企業。

三、存在問題

武漢東湖高新區盡管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但其發展問題和短板仍不容忽視。

融合發展能力與創新地位不匹配。相較國內先進地區,武漢東湖高新區在推動優勢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創新方面還有提升空間。步入新發展階段,武漢東湖高新區需突破傳統產業發展模式,深化光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主導產業之間及與其他產業的交叉創新,促進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雙重升級。

產業空間利用與發展需求不契合。當前,武漢東湖高新區工業用地余量不足千余畝,高標準廠房稀缺,企業發展空間受限。在物理空間受限的情況下,武漢東湖高新區探索內生性增長方法和舉措還不夠多,相較深圳高新區通過產業細分—引導空間功能創新—實現產業加速聚集,尚存在差距。

產城融合進程與功能定位不協調。產業和城市之間的融合程度不高、科技園區環境不優、配套不全、職住不平衡等問題較為突出,城市功能配套明顯滯后、產城融合尚處于“功能配齊”階段。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資源難以滿足快速增長的人口需求,日常通勤呈“潮汐”現象,重點路段高峰交通擁堵現象明顯。區域內文體、休閑、商業等配套不足。

四、發展建議

結合當前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一)應對變局,以創新生態體系涵養發展新活力

武漢東湖高新區應順應科技進步和產業變革趨勢,將過去基于硬件為主導、垂直分層的傳統供應鏈系統,升級成以軟件為主導包括技術、管理、網絡等專業化分工合作的融合網狀供應鏈,優化發展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科技創新生態。深入推進以“用”為導向的科技創新供應鏈平臺建設,聚力產業技術研究和前沿領域集成攻關,推動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高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集聚創新型企業,打造創新型產業集群。

(二)立足全局,以全產業鏈創新打造發展新引擎

武漢東湖高新區要重點圍繞光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數字經濟等優勢產業,完善產業鏈,鞏固“鏈長+鏈主+鏈創”機制,打通產業上游、中游和下游,鍛造新型工業化產業鏈的實力和韌性。建鏈煥新,圍繞數字經濟產業,完善企業全生命周期要素供給體系,搶占新興產業制高點。補鏈提能,聚焦光電子信息和生命健康產業,繪制1個圖譜和N張清單,逐項梳理產業鏈攻關清單,補齊產業鏈關鍵環節短板。延鏈增值,以鏈主企業為核心,梳理和引進產業鏈延伸項目和企業,提高產業鏈附加值。強鏈建圈,制定產業強鏈建圈政策,推動“鏈主企業+鏈核企業+鏈源企業”融通發展。

(三)謀劃破局,以體制機制改革釋放發展新動能

武漢東湖高新區要探索設立股權策略創業投資基金,助力專精特新等創新型中小企業拓寬融資渠道,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打造以直接融資為目標導向的科創金融體系。充分發揮武漢都市圈資本市場服務基地等科創金融服務平臺作用,吸引更多優秀金融機構、投資機構,形成科創金融機構集聚發展的良好生態。充分發揮國有平臺作用,聚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不斷完善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新模式。探索建立市場化人才評價指標體系,加強對科技創新人才項目的監測考核和績效評估,充分激發人才干事創業熱情。

(四)開拓新局,以產城深度融合激發發展新優勢

武漢東湖高新區要以產城融合提升存量經濟、加速推動動能轉換,這是實現高新區服務功能與經濟功能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加快“騰籠換鳥”,重構產業空間,推進“低價值園區”改造,把專業園區的城市更新、改造升級與相關產業向周邊區域轉移相結合,推動本土制造企業向周邊地區延伸,延伸優勢產業發展空間腹地。完善配套設施,優化宜業宜居環境,科學合理布局高新區產業發展、社會事業、住宅社區等用地,加強國際學校、國際化社區等配套設施建設,不斷提升區域對人才的吸引力,蓄足發展后勁。

編輯:韓夢晨
相關閱讀:
高新視頻 更多
高新熱榜 全部本月
編輯推薦 更多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