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舉行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了“一個優化、六個建設”七大重點任務,為新時代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路徑。作為常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陣地,常州高新區錨定“常州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目標,全面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以創新實踐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在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展現高新擔當。
為落實會議提出的“推動城市發展方式向綠色低碳轉型”要求,常州高新區積極作答,著力建設綠色低碳美麗城市,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系統性思維協同推進生態治理、產業轉型與城鄉融合,擘畫“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榮的新圖景,用扎實行動踐行“人民城市”的綠色擔當。
織綠成廊
環境治理的“工作力度”
常州高新區位于長江之濱,為深入貫徹落實“生態空間功能復合”的發展理念,常州高新區以長江大保護為契機,開啟了一場從單一環境整治到全面生態重塑的深度變革。
近年來,常州高新區縱深推進長江大保護,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推動沿江一公里范圍內低質低效化工企業全面清零,有效削減廢水和廢氣污染物排放量。打造濱水休閑廊道,建成沿江岸線5公里生態廊道、沿江堤300米的生態復綠和景觀濕地,新增綠地超3600畝。沿線布置長江大保護展示館、敞開式省莊河生態廊道、十里生態綠廊等,長江常州段生態岸線占比達80.6%,居江蘇省第一。
在長江大保護展示館遠眺,昔日的“生態銹帶”已蝶變為“生態秀帶”:江豚、娃娃魚等珍稀魚類重現長江,多種國家重點保護鳥類在此安家。德勝島從荒蕪江灘蛻變為生態綠洲,曾經雜草叢生的河岸已被整齊的綠化帶取代,白鷺在清澈水面上悠閑覓食,道路經過硬化處理,干凈整潔。
以保護傳承弘揚好長江文化為目標,穩步扎實推進常州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聚力打造集市民休閑、觀光、旅游于一體的高品質“三生空間”。如今的濱江岸線,沿江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真正實現“還江于民、還岸于民”。
見縫插綠
城市空間的“民生溫度”
城市的綠色,不僅在壯闊的廊道,更在居民家門口的方寸之間。常州高新區打破“生態修復為環境改善”的傳統思維,將城市空間改造與民生需求深度綁定,讓“口袋公園”“社區綠廊”成為承載鄰里交往、健康生活的復合型載體。
在龍城大道與長江路、漢江路交叉口,曾經單調荒寂的橋下空間實現了生態和功能的雙重改變,新北區市政綠化管理所堅持“功能性、生態性、美觀性”并重,創新采用“造型樹+泰山石+耐陰植物組團”設計,改造面積約2000平方米,打造出層次豐富、富有意趣的景觀節點,進一步優化行車視覺體驗,激活城市灰色空間,讓市民真切感受到“城在綠中、人在景中”的幸福生活圖景。
智匯公園合理利用地下空間,在公園綠地之下設置人防車庫和再生水泵房,打造全區首個地上公園設計與地下空間開發、中水能源利用相結合的地標性公園。項目針對老、中、幼不同年齡段人群的休閑、健身、運動、游憩等需求,將整個場地劃分為休憩交流、全民健身、球類運動、兒童活動、陽光草坪和看臺觀賞6大功能板塊,同時引入先進的人工智能、能源轉化等前沿技術,滿足居民個性化、人性化、現代化游園需求,為周邊社區居民提供一個有趣味、有溫度、有活力的休閑活動新空間。
這些散落的“綠意”,是常州高新區踐行以民為本的生動實踐,在城市空間改造中織就的,不僅是生態底色,更是直達人心的溫暖答卷。
產業蝶變
低碳轉型的“高新速度”
綠色發展的核心,在于構建可持續的產業生態。常州高新區樹牢“畝均論英雄”鮮明導向,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升級”與新興產業“綠色崛起”雙輪驅動,將低碳理念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
作為全國光伏產業高地,光伏產業園圍繞建設“光伏高地、傳感之谷”目標,集聚天合光能、同惠電子、森薩塔科技、瑞賽環保等行業龍頭和先鋒標桿企業,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形成了“垂直一體化”的光伏智慧能源產業及較為完善的光伏資源回收體系。
為響應《常州市近零碳園區和近零碳工廠試點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光伏產業園通過產業結構優化,大幅降低園區碳排放強度,打造近零碳園區:通過盤龍社區光儲充一體化等一批新型智能微電網項目,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建設數字化“雙碳”綜合管理平臺,實時分析園區內企業碳排放強度,不斷建設完善綠色制造及碳管理體系;進一步集聚光伏產業鏈優質企業的創新資源,建設新一代光伏技術與裝備制造業創新中心,加速推進疊層電池、儲能系統、新能源材料等產業化進程,力爭2026年建成技術領先的近零碳標桿園區。
面對儲罐廢氣治理這一行業共性難題,常州宏川石化倉儲有限公司先后投入2500余萬元,將儲罐區、碼頭、裝車臺、危廢庫及污水站廢氣有組織高效收集,同步增加RTO蓄熱焚燒及預處理工藝,提高全廠VOCs廢氣的收集和處理效率,以實現提標減排的目的。
常州高新區以技術革命重塑產業基因,書寫著“含綠量”與“含金量”交融的轉型答卷,為長三角乃至全國工業綠色升級提供了可復制的“高新范式”。
未來,常州高新區將繼續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以低碳為筆、綠色為墨,在生態保護、產業升級、城鄉融合的畫卷上持續揮灑創意與智慧,不斷探索綠色發展的新路徑、新模式,讓綠色成為高新區最動人的底色,讓低碳成為高新區最鮮明的標識,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貢獻高新力量。
(圖片來源:常州高新區)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