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機構改革為引擎,以園區一線為熔爐。今年2月,咸寧高新區擇優選派第一批45名年輕干部下沉三大產業園區。他們在招商引資、項目建設最前沿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全力鍛造一支作風“拼搶實”、能力過硬的攻堅鐵軍。
8月4日,在咸寧高新區管委會,各辦公室墻上懸掛的高新區土地利用現狀圖格外醒目。這不僅是規劃圖,更是責任圖——顯示招商引資已從過去主要經濟部門的“分內事”,轉變為各部門共同扛起的“肩上責”。
圍繞主導產業,咸寧高新區今年組建了大健康與食品飲料、智能制造與電子信息、新材料三大產業園辦。此舉旨在引導機關干部從“萬金油”向“專科醫生”轉型,著力培養懂經濟、懂產業、會招商、會服務的復合型人才。
咸寧高新區智能制造與電子信息產業園辦招商部部長施威對此深有體會。幾個月前,他的工作重心還在辦公室里的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如今,他已成為常常奔波在外的項目招商專員。
“曾經按部就班的工作模式被徹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隨時待命外出考察、隨機應變應對客商各種需求的常態。”施威感慨道,下沉一線不僅讓他勇敢走出了舒適區,更顯著提升了臨場應變和統籌協調能力。
清晨4點,天還未亮,新材料產業園辦企業服務部的周棋就已抵達項目工地,開始他新一天的工作——這通常意味著長達十多個小時的現場值守和進度協調。
在咸寧高新區,為了保障項目順利推進,像周棋這樣以工地為家、通宵達旦搶抓進度的情況,在咸寧高新區的項目建設現場并非個例。
“腳底沾泥才能心中有數。”咸寧高新區綜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下沉一線帶來顯著變化:三個月內,常駐一線的實戰型干部比例突破50%,機關里“坐而論道者”少了,項目現場“產業招商員”“企業服務員”多了。
如今,咸寧高新區各產業園辦自我加壓,確立了“天天有考察、周周有簽約、月月有落地”的比拼目標,確保項目實現“快速落地、高效建設、盡早達效”,全力打造產業發展“新高地”。
無論是主動服務的“超前一步”、項目落地的“快人一拍”,還是應急解困的“雷霆速度”,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咸寧高新區干部隊伍“馬上就辦、辦就辦好”的實干作風,以及“搶機遇、搶時間、搶效益”的拼搶精神。
——聚焦年初企業反映的“配套跟不上、成本下不來”的痛點,下沉干部精準發力,將其轉化為產業鏈升級的突破口。
下沉干部化身產業鏈“紅娘”,一方面縱向“牽線”奧瑞金與啤酒蓋項目,實現百威物流成本降低、奧瑞金產能提高、園區產業集群壯大的三方共贏;
另一方面,橫向引進東元智慧云倉,構建“生產-倉儲-配送”全鏈條體系。更令人欣喜的是,“鏈主”企業楚之飲在良好營商環境下,主動擔當招商“代言人”,帶動乳果那年等6家配套企業集體落戶。
——面對閑置低效土地廠房與新入駐企業落地難并存的結構性矛盾,如何讓項目快落地、早開工?傳統路徑耗時費力。咸寧高新區下沉干部創新推出“存量嫁接”模式:
政府“搭橋”收儲恒強科技閑置的土地廠房,開辟“綠色通道”加速審批,最終將其高效租賃給急需用地的海威復合材料制品有限公司,成功打通項目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這一模式有效破解了傳統路徑耗時費力的難題。
“兩證合一”實現并聯審批、校地合作精準助企紓困、“掃碼入企”實現柔性監管……這一系列創新舉措,正是“機構改革搭臺、干部下沉唱戲”的生動注腳,最終贏得了企業和群眾的認可,推動發展環境持續優化。
“一線就是最好的課堂”。如今,隨著今年咸寧高新區新招聘的員額制工作人員加入,奔赴產業園辦一線接受鍛煉,這場發生在產業發展前沿的“能力素質革命”持續深化,正將更深地融入咸寧高新區的發展血脈。
(圖片來源:掌上咸寧)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