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羅曉燕
“具身智能”和“智能機器人”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在春晚上“扭秧歌”,優必選實現全球首例多臺、多場景、多任務的人形機器人協同實訓……開年以來,被視為具身智能最佳載體的人形機器人應用加速落地。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也成為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之一。
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領先的人形機器人生產國。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達到約27.6億元,并有望在2030年成長為千億元市場。
“人形機器人正逐漸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之后的新一代智能終端,滲透各行各業,走進千家萬戶。”全國政協委員、蕪湖機器人產業發展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許禮進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人形機器人發展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在宇樹科技、優必選、星動紀元、智元等企業的積極推動下,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已經實現了從“追趕式創新”向“開拓式創新”的轉變。
“人形機器人的形狀像人,自由度非常高,可以直接使用我們的工具,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影響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全國政協委員、多模態AI系統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喬紅表示,人形機器人不僅是人工智能的重要表現形式和重要載體,也是通用實體人工智能系統的典型代表。
據喬紅介紹,她所在的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發了Q系列人形機器人,構建了人形機器人大工廠這一核心技術底座,通過智能算法對硬件系統不足的補償,通過類腦智能、神經科學、人工智能技術的充分融合,形成了核心壁壘。
“隨著人形機器人從‘動起來’到真正‘用起來’的跨越式發展,其應用領域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廣闊前景,甚至在未來5-20年,有望成為與新能源汽車具備同樣潛力的巨大賽道。”全國人大代表,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認為,在此過程中,應借鑒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早期的市場培育和推廣經驗,通過市場推廣政策的引導和支持,加速人形機器人市場的培育和需求潛力的釋放。
走進千家萬戶尚需時日
盡管前景廣闊,但人形機器人要真正走進千家萬戶仍面臨諸多挑戰。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趙曉光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應用主要面臨三個問題:一是人形機器人是否能很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幫助用戶解決實際問題;二是人形機器人的性價比用戶是否能接受;三是人形機器人的使用是否便捷,用戶的體驗感是否足夠好。
趙曉光說,DeepSeek等大模型的發展,為機器人提高智能創造了有利條件。“我們看到,越來越多有靈活的肢體、有聰明頭腦的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被研制出來。隨著機器人智能的不斷提高,它們能夠幫助人類做的工作也會越來越多。”
在許禮進看來,目前大部分人形機器人公司尚處于技術研發和驗證階段,要實現規模化量產和應用落地,仍需攻克場景應用落地普適性解決方案缺乏、行業標準與認證體系滯后等諸多難題。
許禮進說,人形機器人研發難點可以比照人類的大腦、小腦和本體來理解。“大腦”是機器人實現智能行為的關鍵組成部分;“小腦”負責運動控制和平衡調節;而“本體”部分則包括軀干四肢結構和靈巧手設計。“受限于算力、通信、算法模型等因素,人形機器人‘大腦’的智能化程度不足,智能交互能力距離實際任務級商用標準仍有差距;受制于硬件限制,人形機器人‘小腦’的敏捷性不足,其任務規劃能力尚不能支撐四肢的實時、準確、靈活運動。四肢還不夠強健,小質量、大功率關節模組等核心部件仍然依賴進口,雙足行走和雙臂作業爆發能力有待提高。”
倫理風險亟待解決
隨著具身智能和人形機器人技術的發展,社會倫理和法律問題逐漸受到關注。
“一項新技術的出現,一定會帶來很多我們無法預料的問題,需要在技術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完善治理規則,不斷制定新的規則。”趙曉光表示,隨著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應用越來越廣泛,需要治理與技術發展同步,讓新技術安全、高效、便捷地為人類服務。
許禮進也關注到,人形機器人在運行過程中可能引發物理傷害、數據泄露、隱私侵犯等風險,對人身安全與隱私構成潛在威脅。此外,擬人化特征可能引發情感依賴、責任界定、就業替代等倫理與社會問題。
他建議,出臺人形機器人安全管理辦法,明確物理安全和網絡安全等強制規范,建立全生命周期安全評估制度,并規定企業必須投保產品責任險;出臺人形機器人倫理規范,明確機器人行為的道德邊界;加強公眾科普教育,提升社會認知與接受度,并建立反饋機制,及時回應公眾關切。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