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上海在全國率先制定出臺《上海市支持企業加強基礎研究 增強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旨在加快健全基礎研究多元投入機制,引導科技領軍企業發揮“出題人”“閱卷人”“答卷人”作用,面向上海重點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提升企業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以機制和制度創新為全國探路。
作為我國基礎研究的重鎮,近年來上海圍繞基礎研究戰略性布局、組織化實施和持續性投入機制等,開展了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如上海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2024年全市基礎研究經費支出占R&D經費支出比例達11%左右,高于全國6.91%的平均水平,但與國際創新型城市普遍達到的15%比例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產業與科學同題共創“雙向奔赴”
為幫助企業跨越從想做到能做、敢做的“鴻溝”,同時探索基礎研究多元投入機制,2021年,上海設立基礎研究“探索者計劃”,通過政府與企業共同出資,把產業界面對的工程需求、工程難題向基礎科學問題轉化,從高校、科研院所等科學界尋求解決方案,推動產業需求與基礎研究融通。目前,“探索者計劃”合作企業已從最初的2家拓展到22家,覆蓋了生物醫藥、信息、航空、先進材料等多個領域。
最新出臺的《若干措施》明確,支持企業與政府深入實施“探索者計劃”,聚焦底層關鍵科學問題,布局基礎研究項目,同時吸納更多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產業領域企業加盟。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煒表示,上海正在積極探索央企、國企、民企、外企共同投入機制,為日益迫切的基礎研究突破注入更多內生動力。
作為“探索者計劃”的首批參與者,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核工院)與上海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及科研機構緊密協同,共同凝練基礎研究方向,聯合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如上海交通大學引進的謝奎教授,為上海核工院攻克了核能發展的關鍵技術難題——氚的相關問題,讓高校的科研成果得以跳過逐步驗證階段,直接進入企業的示范工程環節,從而推動核能技術快速實現產業化。
上海核工院董事長顏巖說:“過去企業不知找誰解題,科學家不知向何處發力,如今‘探索者’讓雙方找到了彼此需要的答案。去年我們通過該計劃成功立項12項,本年度已組織申報近百項。”
強化財稅支撐與考核評價引導
《若干措施》提出,根據企業年度基礎研究投入,分三檔給予200萬元、500萬元和1000萬元的一次性財政補助。其中,根據此次發布的新政,基礎研究投入達到或超過1億元/年的企業,給予一次性財政補助1000萬元,這對企業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加強技術儲備將是實實在在的重大利好,可謂力度空前。
“真金白銀”的鼓勵和引導,還體現在稅收優惠上。《若干措施》明確,企業支持非營利性科研機構、高校和政府性自然科學基金用于基礎研究的支出,可享100%稅前加計扣除。
“探索者計劃”所探索的“共同出資、風險共擔”機制,此次在《若干措施》中也得到進一步推廣。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趙震表示,將支持本市高校聯合企業建設協同創新中心,政府、企業按照1:1比例共同出資,圍繞行業關鍵科學和技術問題開展應用為導向的基礎研究。
上海還將發揮考核評價指揮棒的引導和倒逼作用,鼓勵企業尤其是國企主動布局基礎研究。比如,將企業基礎研究支出在年報統計表中單列填報,根據規定加計視同于利潤。要求承擔上海市重點實驗室等建設任務的企業,年度基礎研究投入占總研發支出的比例不低于10%。
如何以公益方式激活多元投入,上海正在破題。《若干措施》支持企業和社會力量設立基礎研究公益基金會,引導帶動全社會捐贈支持基礎研究。對公益基金會支持的基礎研究項目,相關部門按照基金會投入的50%予以共同支持。
上海市國資委副主任陳東介紹,上海成立了啟源公益基金會,該基金會將與上海市國資委“揭榜掛帥”研究課題聯動,對于成功申報“揭榜掛帥”研究課題的科研人員,擇優予以定向支持,助力國企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填補產業鏈基礎理論空白和技術原理缺位。
“這項政策會引導越來越多的企業支持基礎研究。”泰坦科技副總裁馬琳杰說。去年6月,泰坦科技捐贈300萬元,設立了上海泰坦自然科學發展基金會。這是一個非公募基金,實行“充分信任+不論成敗+科學監管”的公益模式,遴選基礎研究項目,支持科學家勇闖前沿科技“無人區”。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