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甘肅通渭工業園區的甘肅梓通農業科技公司的生產車間里,一條中藥材超聲逆流提取自動化生產線正有序運轉,植物提取研發產品從這里走向全國市場。在工業園區,像這樣依靠科技創新實現轉型升級的民營企業,正成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近年來,通渭縣把科技創新作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以政策為帆、以服務為槳、以創新為舵,為民營企業搭建成長平臺,激活了企業發展的“一池春水”。
“以前我們只做簡單的中藥材烘干加工,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弱。”甘肅梓通農業科技公司董事長鞏彥童回憶起企業轉型前的困境,仍感慨不已。轉機始于縣科技部門的“上門服務”。在了解到企業發展難題后,科技部門主動對接,不僅幫助解決了產品標簽備案的棘手問題,還牽線搭橋,讓企業與青島農業大學、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農業大學建立合作。
“科技部門幫我們爭取到90萬元科技項目資金,有了高校的技術支持和資金保障,我們才敢投入研發。”鞏彥童笑著說,如今企業擁有先進的連續逆流超聲提取、低溫帶式干燥、自動化精制飲片等生產線,專業的生產技術團隊、國際標準化的研發和質量控制中心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產品不僅在國內占據重要地位,還遠銷歐美、中南亞等國際市場。如今,企業已獲得1件發明專利、7個實用新型專利、1個外觀專利、1項黃芪提取物企業標準、五大類企業商標,800畝黃芪GAP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及10余項各級科技專項。在相關優勢因素加持下,公司已由單一的農業型轉為科技生產,從科技型中小企業升級為高新技術企業,年產值翻了三番。
資金和技術是民營企業創新路上的兩大“攔路虎”。通渭縣昌源藥業公司負責人蒲克岐對此深有體會。蒲克岐說:“傳統中藥材炮制靠經驗,品質不穩定,想升級工藝卻缺資金、缺技術。”關鍵時刻,縣上的科技計劃項目幫扶政策解了燃眉之急。
“近幾年,我們申報各級科技項目,拿到120余萬元資金,5項實用新型專利和2項發明專利。2023年和蘭州理工大學合作后,以‘應用現代技術炮制地黃工藝研究’項目尤為突出,該項目獲得縣優秀科技成果一等獎。2024年被評為定西市優秀創新型企業。產品合格率從85%提升到98%,訂單量增加了40%。”蒲克岐指著新投產的生產線介紹,目前企業正在推進4個科技項目,創建定西基層“專家科研工作室”1個,黃芪優良品種擴繁技術、中藥飲片開發及動物養殖替抗關鍵技術、中藥飲片儲藏方式、“藥食同源食療、食養、康復類產品”等研發項目還獲得5萬元研發補助。
“有了政策支持,我們創新的底氣更足了。”蒲克岐說,除了精準幫扶龍頭企業,通渭縣還搭建起創新創業孵化平臺,為小微企業和創業者保駕護航。
“入駐時不僅免兩年房租,還提供免費的直播設備和倉儲服務,幫我們解決了創業初期的大難題。”駐通渭縣驀回居電子商務公司科技特派員魏金麗說,在孵化平臺的支持下,公司與直播達人或團隊建立深度合作關系,強強聯手之下直播帶貨成績斐然,累計銷售額已突破300萬元大關,成為通渭民企成長的“搖籃”。
如今,通渭縣已有高新技術企業11家、省級創新型企業8家,一系列的民營經濟“政策套餐”,以科技創新為鑰匙,打開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大門,增強了民營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書寫著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的新篇章。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