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符曉波
VR探索海洋生物、對話全息數字人、機甲大師現場比武……9月12日,在廈門舉行的全國科普月主場活動上,來自當地科技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的一批創新成果應用空降百年老街——中山路,為市民呈現一場“可參與、可觸摸、可帶走”的全民科普大舞臺。
“我在學校學習過編程,但從未實際操作過無人機,未來我希望能自己設計飛行控制程序,開發更多功能的無人機。”活動現場,9歲的郭嘉文一次次嘗試遠程操作,讓“無人機足球”避開障礙,沖進環狀球門。廈門大學社交型機器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攜多臺社交型機器人,以“科技展品+互動體驗”的創新模式,面向市民開展多維度科普活動。
在長達百米的“科普奇妙市集”中,從大型科技展陳體驗到便民科普服務展位,100余項科普互動體驗項目,涵蓋科學技術、健康科學、自然科學、普法宣傳等多個類別,讓現場市民觸手可及。
今年科普月期間,廈門以科普研學、科技培訓、社區實驗秀、科普劇場等多種形式開展超400場科普志愿服務活動,覆蓋學校、社區、企業、鄉村。后續,活動還將面向市民收集反饋意見,形成“活動-體驗-反饋-優化”的服務閉環。
“科普月活動吸引了高校、企業、科技館等全市各類科技創新主體的踴躍參與。”廈門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歐陽麗娟介紹,近年來,為推動科學普及深入基層、服務民生,廈門廣納多元主體、整合全市優質科普資源、構建“政府推動、社會參與、數字化賦能”的大科普格局,在全市形成學科多樣的科普陣地矩陣,讓連接大眾與科學前沿的常態化科普活動在廈門遍地開花。
豐富多彩的常態化科普活動在全社會掀起熱愛科學的熱潮,科學精神在廈門青少年心中蔚然成風。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廈門青少年在全國各類科技賽事中表現優異,其中在第20屆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獎中,廈門選手一舉奪得5金7銀12銅,金獎數占全省80%以上,總成績在全國名列前茅。當天,主辦方對這些獲獎者進行公開表彰。
近年來,廈門市高度重視科普事業,將其作為提升城市創新能力和全民科學素質的重要舉措。2022年,廈門市政府印發《廈門市“十四五”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圍繞青少年、農民、產業工人等重點人群,從加強科學教育、培育高素質人才、提升職業技能等多個方面開展提升行動。
政策鼓勵高校、科研機構開放科研設施、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科普資源;同時科普工作緊密結合廈門產業發展,圍繞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重點產業,設置科普知識宣傳、科技創新成果展示、科學實驗互動等,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
“公民科學素質是創新的基石,更是城市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軟實力。”廈門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書記、局長王達介紹,廈門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引領工程,將科普事業與科技創新、產業發展規劃緊密銜接,形成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過去3年,廈門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百強“科技集群”中的位置上升31位,躍升至第72位,涌現出國產首款九價HPV疫苗、電化學氫泵、半導體加工工具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