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天工開物——科技成就發布會”能源技術專場在北京舉行。本場發布會聚焦我國能源領域的前沿突破與產業轉化成就,集中發布了由中國能源研究會推薦的海洋藍色能源技術開發與產業應用、退役新能源組件的熱解處置技術、新能源發電功率預測系統三項具有前沿創新突破、產業示范意義的能源技術成果?;顒蝇F場同步舉行了國家科技傳播中心科技成就展數字展品庫入藏儀式。
海洋蘊藏著巨大的可再生能源潛力,如何高效捕獲低頻、不規則的海洋能量,一直是技術瓶頸。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發布的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技術,為破解該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
“海洋能具有頻率低、分布廣和環境復雜等特點,制約了其大規模開發。”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首席科學家王中林說,該所研發的摩擦納米發電機技術,創新性地實現了對低頻波浪能的高效俘獲,其核心優勢在于結構簡單、環境適應性強、材料成本相對低廉。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海洋工程研究院院長張建民認為,該技術與其他可再生能源發電方式相結合,實現多能互補,他說,“有望以此為基礎構建新時代的智慧海洋物聯網,高效利用海洋能源、生物等資源以及全方位獲取輻射、污染、洋流和海疆安全等信息。”
隨著新能源產業飛速發展,風機葉片、光伏組件、動力電池等設備的“退役潮”即將到來。如何實現這些組件的綠色、高效、高值化回收,成為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華北電力大學陸強教授團隊研發的退役新能源組件絕氧熱解處置技術,為解決該痛點提供了突破性方案。
“這對推動新能源產業循環發展、助力‘雙碳’目標實現具有重要意義?!敝袊こ淘涸菏織钣缕皆u價該項目時說。華北電力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牛東曉認為,該技術突破了傳統處理能耗高、品質差等瓶頸,可在絕氧條件下高效、低能耗解離退役組件,實現了退役組件全量高值利用,“其成果已完成了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跨越,并在多地成功示范推廣,展現出良好的經濟性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華北電力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副院長、新能源發電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陸強分享了該項目產業化的最新進展:“目前,我們設計的退役新能源組件熱解系統已在全國十余個省份得到應用,實現了年處理數萬噸退役新能源組件的目標,驗證了技術的穩定性和經濟性?!?/p>
新能源發電具有顯著的間歇性和波動性,精準預測發電功率是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提高消納效率的關鍵技術。深圳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布的新能源發電功率預測系統,依托多級降尺度區域氣象大模型技術,將場站級氣象、風電功率預測準確率分別提升了15%、10%,顯著增強電網調度決策的前瞻性和科學性。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朱繼忠評價說:“預測精度每提升1個百分點,都能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和系統安全效益。這套系統通過融合氣象學、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算法,為電網調度提供了更為精準可靠的數據支撐?!?/p>
深圳能源集團智慧能源領域首席專家陳正建說,該系統通過減少預測偏差帶來的棄風、棄光現象,優化發電計劃排產,有效提升電網對波動性新能源的消納能力。
(受訪者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