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我國長江中下游、淮河流域、西南地區等薄殼山核桃主產區逐步進入盛果期。這一兼具生態、經濟與社會效益的“多功能樹種”正成為壯大森林“糧庫”“錢庫”、保障糧油安全的重要力量。而這背后,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以下簡稱亞林所)聯合多方科研力量,歷經數十年技術攻關,成功破解薄殼山核桃產業發展瓶頸,推動其從“引種困境”走向“規?;l展快車道”,為我國特色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引種百年遇瓶頸 科研攻關破困局
薄殼山核桃,即大眾所熟知的碧根果。該樹種隸屬胡桃科山核桃屬大喬木,原產于美國和墨西哥,是集優質干果、木本油料、園林綠化與高檔木材于一體的生態經濟型樹種。亞林所研究員姚小華說,我國自19世紀末引入該樹種,雖已有120余年引種史,但長期受限于良種匱乏、適宜栽培區不明確、無性擴繁技術落后、栽培管理粗放等問題,產業始終難以實現規?;黄?。20世紀70年代,甚至有多家單位與專家認為其“不適合我國規?;l展”。
轉機始于20世紀末。亞林所瞄準薄殼山核桃創新和產業發展問題,在資源收集保存與評價、良種選育、規模化擴繁、高效栽培、機械化采摘、產品開發等六方面展開系統研究。團隊先后研發了品種配置和授粉技術、裸根苗富根嫁接和大容器嫁接苗規模化擴繁技術,突破了我國薄殼山核桃產業化關鍵技術,有力支撐了產業發展。
截至目前,亞林所選育的薄殼山核桃良種及配套栽培技術已推廣至安徽、河南、江西、浙江等16個省區市,輻射面積超30萬畝,支撐10余家繁育企業累計培育優質容器苗300余萬株。全國薄殼山核桃栽培面積已130多萬畝,年產量超5000噸,曾經的“小眾樹種”正式躋身我國林業重點產業行列。在此基礎上,亞林所聯合國家林草山核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安徽省林科院等60多家單位,牽頭成立薄殼山核桃創新聯盟等平臺,啟動全產業鏈發展行動。
科技賦能未來 擘畫產業新藍圖
當前,亞林所團隊已攻克特色經濟林樹種高效授粉技術,助力薄殼山核桃等產業高質量發展。在浙江富陽、淳安,貴州錦屏,安徽阜陽等地推廣的無人機授粉技術,已實現薄殼山核桃等樹種產量提升40%以上,授粉效率達人工的30—50倍,增產15%以上;利用堅果成熟后易脫落的特性,研發震蕩采種機,機械化采摘可節約人工成本75%以上。
“薄殼山核桃產業要行穩致遠,須持續聚焦產業需求,在育種本土化、良種精準化、栽培輕簡化、產品多元化和加工精深化等方面發力。”亞林所副研究員常君表示,作為“不與糧爭地”的生態經濟型樹種,薄殼山核桃可充分利用農田林網、城鎮道路兩側、江河堤岸等空間種植,加大“林糧”“林油”等模式的推廣應用,在保障糧食生產的同時,拓展多元化食物供給渠道。
如今,隨著全國薄殼山核桃幼林逐步投產和新建果園面積逐漸增加,這一產業正朝著“保障糧油安全、助力鄉村振興、增加生態碳匯”的多維目標邁進。據了解,在亞林所等科研單位的持續賦能下,薄殼山核桃正在成為我國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在保障人民健康、實現鄉村振興、保障我國食用油和木材安全、固碳增匯等方面貢獻更多力量。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