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在江西新余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葡萄架下,一串串葡萄晶瑩剔透,憑借“天然無籽、早熟10—15天”的特質,“觀巢春早”正悄然改寫南方鮮食葡萄市場的格局。
這背后,是新余市科技局組織,江西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牽頭,聯合宜春學院、新余市細牙葡萄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單位共同實施的“設施葡萄提質增效技術的集成與推廣”項目結出的碩果。該項目以科技為筆、產業為墨,在贛鄱大地描繪出一幅設施農業振興的動人畫卷,讓曾經的“小特產”逐漸成長為富民強村的“大產業”。
種源創新揉入技術集成
“品種是產業的根基。”這是新余市園區果業省級特派團團長周堅見到記者后說的第一個觀點。
周堅介紹,團隊踐行“三個一批”育種策略,徹底改變了南方設施葡萄“跟風種”“品種同質化嚴重”“上市期集中”的困境。團隊精準引進“天工墨玉”“南太湖特早”“夏黑”等10余個優新品種,巧妙填補了市場空當;團隊還聚焦自主選育,從田間發現的“夏黑”芽變優株中,歷經8年精心培育,成功推出“觀巢春早”這一“江西造”新品種。
“‘觀巢春早’太‘懂事’了,5月下旬就成熟,比‘夏黑’早10天以上,甜度能到18度。”新余市細牙葡萄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細牙算起賬來喜上眉梢,“每畝產3000斤,地頭價每斤15元,比普通品種多賺近萬元。”
如今,江西設施葡萄品種已達21個,品種結構合理,上市期從6月初延至10月中旬,形成“早中晚”梯次供應,徹底告別了“扎堆上市”的難題。技術的集成讓葡萄種植從“憑經驗”轉向“靠標準”。
“花前留4—5片葉摘芯,葉片間距15—20厘米,光照足了,著色才勻。”在吉安橫江葡萄基地,江西省科技特派員李曉鵬現場示范的精細化管理技術,讓果農們茅塞頓開。
項目團隊構建起一套南方特色高效栽培體系:在促早栽培上,通過多層保溫大棚+水肥一體化智能調控,讓葡萄提前20—30天成熟。在綠色防控上,推廣設施避雨、控水栽培、酸性電解水防病等技術,使農藥使用量減少16%;在標準化生產上,制定《設施葡萄水肥一體化應用規程》等2項地方標準,讓“零散經驗”變成“規范流程”。
“以前施肥憑感覺,現在按規程走,每畝少用20斤化肥,葡萄甜度還提高1.5度。”吉安縣種植戶王建國的切身體驗,正是技術標準化帶來效益提升的生動印證。依托10個核心示范基地,這些技術通過江西農技推廣“四百行動”輻射全省,培訓49萬人次,讓“技術紅利”真正看得見、摸得著。
“人背肩扛”邁向“機械代勞”
智能賦能讓設施葡萄種植從“人背肩扛”邁向“機械代勞”,極大地破解了農業用工難題。
“這臺開溝施肥機太神了。30公分深溝,有機肥與紅土混得勻勻的,10畝地1個人2小時就干完了。”在新余葡萄基地,新余市園區果業省級科技特派員團隊聯合農機企業研發的多功能果園管理機械,讓果農們嘖嘖稱奇。針對南方丘陵地形和設施大棚狹小空間的特點,項目團隊研發出開溝施肥回填一體機、植保噴霧機等8項專利裝備。這些設備實現了“一機多用”——換個配件就能旋耕、除草、噴藥。
機械化作業不僅讓人工成本降低30%—40%,作業效率提升5倍,更有效解決了“年輕人不愿干、老年人干不動”的用工困境。
如今,江西丘陵地區設施鮮食葡萄機械化模式成功入選農業農村部典型案例,已在70余個縣市推廣應用。在南昌、宜春等地的連棟大棚里,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測溫光水肥。種植戶通過手機APP就能一鍵調控,讓“會說話的葡萄”精準“告訴”人們何時喝水、何時“吃飯”,智慧農業的圖景在這里生動鋪展。生態循環則讓產業從“單一種植”走向“種養雙贏”,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同步提升。
“葡萄架下養雞,雞糞肥葡萄,一年少用3次農藥,雞還能賣錢。”新余市“葡雞模式”示范戶王小春給記者算了一筆生態賬:每畝養20只“三強一弱”(野外生存、覓食、抗病能力強,飛行能力弱)雞種,不僅增加了土壤肥力,還能額外增收3000元。
周堅介紹,這種“種植業+養殖業”的循環模式,是項目推動綠色發展的點睛之筆:雞糞經腐熟后成為優質有機肥,減少了化肥使用;雞啄食害蟲,降低了對農藥的依賴。葡萄葉遮陽,又為雞提供了涼爽的生長環境。據測算,“葡雞模式”使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12%,葡萄商品果率達92%,真正實現了“一畝地兩份收”。
“小特產”蝶變為“大產業”
如今,江西設施葡萄產業已從“小特產”蝶變為“大產業”,碩果滿枝的背后,是科技賦能帶來的跨越式發展。目前,全省設施葡萄種植面積達14萬畝,產值超15億元。“巨峰”“夏黑”等優質品種成功打入長三角高端市場,成為市場上的“香餑餑”。
新余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葡萄基地,更是成為江西地區設施葡萄的“標桿”。其中直徑41公分、掛果783串的“葡萄樹王”,更是科技力量的生動見證。
“科技讓葡萄變‘金果’,我們村30戶種葡萄,年均增收8萬元。”吉安縣果農郭永蘭臉上洋溢的笑容,正是科技興農的鮮活注腳。
從種源創新到技術集成,從智能裝備到生態循環,江西設施葡萄產業的提質增效之路,是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它不僅讓農民的收入節節攀升,更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新余市科技局局長胡蓉表示:“科技是農業發展的第一生產力,也是鄉村振興的核心驅動力。江西設施葡萄產業的發展實踐證明,只要堅持科技創新,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技術送到田間地頭,就能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化農業科技攻關,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在希望的田野上續寫更多豐收故事,讓科技之花在鄉村振興的沃土上結出更多碩果。”胡蓉說。
(新余市科技局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