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PEC 2025 AI創新者大會暨第二屆提示工程峰會在北京舉辦。
北京市海淀區東升鎮黨委書記辛果在致辭中表示,人工智能已邁入創造力迸發的新階段。國家政策疊加海淀區資源優勢,為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大動能。作為海淀高新技術產業的先行力量,東升正打造全國首個大規模人工智能創新街區,以五道口為先導建設“AI原點社區”,聚合頂尖高校、科研機構與創新企業,構建開放協同的平臺,營造一流的創新生態。
今年PEC 2025暨第二屆AI創新者大會提出人工智能三大年度問題:一是新創意時代,AI如何定義“第十藝術”?二是新工作時代:AI工作流由誰主導?三是新物種時代:人形機器人如何“長大”?
針對第一個問題,在數字藝術、AI與創意產業快速融合的背景下,愛智島聯合創始人北邦表示,AI的發展挑戰了藝術創作的時間尺度,在輔助生產和提高創作效率方面帶來顯著變革,但藝術的核心依然要掌握在創作者手中。“AI能夠幫助藝術家探索新形式,但真正的創意、判斷和表達仍需人類參與,這也是藝術價值保持連續性的關鍵。”北邦說。
中國電影剪輯學會短片短視頻藝術委員會副主任、觀語未來AI研究院負責人楚利彬表示,AI可能催生“第十藝術”,但人類創作者仍是核心驅動力。他指出,AI的出現并非替代傳統藝術,而是拓展了創作邊界,AI促使重新思考“創造”的定義,推動藝術從靜態作品向動態生成的過程轉變。
針對第二個問題,百度智能云創企生態負責人張龍表示,在企業AI落地過程中,工作流的成敗往往源于前期規劃。啟動階段需要明確業務選題,避免過于復雜或工具不可擴展的情況;開發中要合理選型模型和工具,確保可適配不同場景;上線后需完善運營與反饋機制,讓AI項目形成閉環的數據飛輪。
中國聯通智慧足跡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王旭陽指出,AI工作流不是單一環節的問題,而是業務側和技術側共同協作的結果。必須明確能力邊界,在任務分解和客戶意圖識別階段發揮大模型的泛化能力,在中間的數據治理和模型選擇階段采用可傳遞、可維護的模塊化策略,因此工作流設計必須兼顧可擴展性和維護成本。
針對第三個問題,國地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首席研究員張強將人形機器人與自動駕駛作對比。他指出,自動駕駛在規則化場景中感知系統容易構建,而人形機器人面對非規則化環境,感知難度更高。目前機器人已經具備3D感知能力,這有助于提升實際應用的可靠性,但純視覺方案受限于數據量,目前仍需多模態感知輔助。
數字華夏聯合創始人、軟件與應用中心總經理陳軍民表示,當前機器人硬件主要集中在關節模塊、大腦/小腦控制板和多模態融合感知系統三類,數字華夏小人形機器人“星行俠”目前可以兼顧安全、續航和成本優勢,實現技術與市場需求平衡,并推動規模化商用。
會上,《本地AI推動計劃》《通向AGI之路:2025全球人工智能展望報告》《中國文化模型基因庫(模因計劃)》三項成果發布。
(受訪者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