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建三局開發、中建三局城市投資運營公司運營的中建科技產業園H地塊總部辦公樓榮獲中國建筑節能協會頒發的“零碳建筑”稱號,成為國內首個大型既有建筑零碳改造示范。該項目通過運用創新能源供給方式,利用可再生能源,優化外圍護結構等措施,達到園區30%的降碳目標。
“零碳建筑”不僅要提升自身“綠”的含量,還要物盡其用、能用盡用。本是處理達標后直排入江的尾水,被大樓當作節能降碳的“寶貝”。項目包含華中區域首個以污水熱能回收利用為主,多能聯動、源網荷儲一體化的綜合能源站,憑借獨創的污水源熱泵系統,將武漢市豹澥污水處理廠每日排放的7萬噸尾水轉化為“城市第二能源”。其通過高壓變頻水源熱泵主機與水蓄能技術的高效耦合,冬季從尾水中提取熱量供暖,夏季向尾水釋放熱量制冷,使能源轉化效率較傳統系統大幅提升,冬季制熱量達1.57萬KW,夏季制冷量達1.44萬KW。
從高空俯瞰,中建三局辦公樓樓頂、連廊上,單晶硅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為提升可再生能源產能,項目在屋面、連廊、采光井、地庫口等多處空間,安裝單晶硅光伏板,總面積達1.4萬平方米,裝機容量為2.1MW。陽光充足時,其每小時可產生2000度電,每年可貢獻約215.6萬度的清潔電力,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078.2噸。
為保證光伏發電不因天氣因素影響供能,中建三局總部在D1地塊西側布置的光儲充一體站,將日間多余的光伏發電存儲起來,在用電高峰時段供電。這既能削峰填谷,又能彌補光伏發電不持續、不穩定的缺點。該儲能站包含600平方米的光伏車棚鋼構及光伏組件,同時配備液冷超充系統和光儲充綜合控制平臺,將光伏產生的電能合理存儲、智能分配。
打造零碳建筑,不光要創新能源供給方式,也要從建筑自身著手,降低能源損耗。為提升建筑保溫性能、減少夏季的熱,在項目E地塊、G地塊、H地塊、I地塊的部分玻璃幕墻和外窗鋪設隔熱膜,隔熱率達72%,太陽能總隔斷率超60%,年均節約133萬度電,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665噸。大樓還完成一系列節能改造:新風系統加裝熱回收裝置,在夏季通過室內外空氣熱交換減輕中央空調負荷;電梯新增勢能回收設備,將下行時產生的勢能回收儲存,并按需轉化為電能再次利用。這些技術改造帶來整體節能25%,年節電量約14萬度。
巨大的電子屏幕上數據在實時躍動,這是中建三局自主研發的“零碳智慧運營平臺”的中樞。該平臺是一款適用于大樓、園區、醫院、學校等多類場景的綜合能源運營管理系統,目前正全面應用于中建三局總部大樓的自動化能源管理。該平臺通過“源、網、荷、儲、控、碳、運”七大子系統,融合IoT與AI技術,對園區能源設備進行實時優化。該數字賦能策略實現能源費用降低23%、管理效率提升約40%、運營碳排放減少15%,為項目綠色發展注入強勁的數字化動力。
城市,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要著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此次中建科技產業園低碳園區及零碳建筑改造,正是從傳統的末端治理轉向生產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的有力動作。目前,項目已榮獲中國建筑節能協會“2025年首批零碳園區項目”“2025年第二批零碳建筑測評項目”、LEED金級授牌、住建部三星綠色建筑標識證書,并將持續深耕低碳園區和零碳建筑建設,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中建方案”。
(受訪單位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