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記者從陸軍軍醫大學陸軍特色醫學中心(大坪醫院)獲悉,該中心骨科劉鵬團隊經過三年研究,首次對腰椎間盤退行性疾病進行臨床—分子分型,為該疾病實現個性化精準生物治療奠定基礎。相關成果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在《軍事醫學研究》上。
以腰椎間盤突出癥為代表的腰椎間盤退行性疾病,是全球疾病負擔排名首位的病種,給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現有治療多只能“治標”緩解疼痛,難以延緩或逆轉疾病進程。其主要原因在于腰椎間盤退行性疾病具有高度異質性,受到年齡、基因型、性別、種族、飲食等因素的影響。劉鵬表示,目前學界亟須對腰椎間盤退行性疾病進行精準臨床分型,并闡明其異質性機制,才能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和精準的個性化診療。
通過整合122例髓核樣本的測序數據,研究團隊運用機器學習算法,聯合批量測序及單細胞組學分析,將腰椎間盤退行性疾病分為四個分子亞型——載荷應激型、骨化激活型、成軟骨受限型和炎癥衍生型。同時,研究團隊進一步采用機器學習算法將腰椎間盤退行性疾病的臨床特征與分子分型進行關聯,建立了基于臨床特征的分子分型數學預測模型,并在獨立隊列中驗證了模型的穩健性。
“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結合各分子亞型的基因表達特征和細胞群體變化,對各亞型的可能病理機制進行深入探索,并提出具體治療展望。”劉鵬介紹,比如載荷應激型椎間隙高度保留較好,軟骨細胞響應性力學信號啟動膠原化重塑,最適宜生物力學治療以促進膠原化穩態;骨化激活型和成軟骨受限型由于軟骨細胞合成膠原能力不足,椎間隙高度顯著下降,主要臨床表現為椎管狹窄和椎體滑脫,病程較長,因此需優先恢復脊柱的穩定性,基于種子細胞和材料的再生修復策略有望對該類腰椎間盤退行性疾病產生理想治療效果;炎癥衍生型主要以非包含型椎間盤突出為疾病表型,募集的巨噬細胞分泌炎癥因子,從而介導軟骨細胞的纖維化,因此抗炎與抗纖維化治療應作為該型腰椎間盤退行性疾病的首要治療目標。
該研究成果填補了腰椎間盤退行性疾病分子分型的空白,為后續機制探索和靶向生物治療研究指明了方向。研究人員表示,這些數據資源將進一步提高腰椎間盤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效果,降低醫療成本并加速新藥、新療法的研發。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