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李洋
8月14日,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運動會在北京舉行。
在近日舉辦的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機器人運動有關賽事亮點紛呈,讓人們近距離感受到機器人在運動領域的獨特魅力。
從專業賽事到日常訓練,從競技輔助到賽場服務,機器人在體育競技領域的身影愈發活躍,花樣百出的賽事也不斷刷新著人們對機器人能力的認知。
體育賽事
成技術“練兵場”
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期間,參賽機器人大顯身手。
在北京星動紀元科技有限公司展區,兩臺人形機器人立于舞臺中央,正配合著舒緩韻律打出太極——攬雀尾時臂展圓活,云手間步隨身換,金屬關節竟行云流水般演繹出傳統太極的溫潤韻味。
不遠處的擂臺賽上,宇樹科技G1機器人則展現著截然不同的風格,它戴著拳擊手套,勾拳踢腿間盡顯力量感,剛柔并濟的機器人運動場景令人目不暇接。
在北京加速進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加速進化”)展區的仿真綠茵場上,另一場精彩正在上演:人形機器人專注控球,準備向球門發起進攻,守門員則身體前傾、目光緊鎖來球,嚴陣以待。這場緊張激烈的機器人足球賽,主角們正是不久前在2025RoboCup巴西機器人足球世界杯上奪得冠亞軍的“老將”——加速進化T1機器人。
為何企業紛紛切入機器人體育競技賽道?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期間,加速進化全球化負責人李超逸在接受媒體集體采訪時給出答案:“賽事是最好的‘練兵場’。”
他說,機器人在球場上能集中鍛煉三大核心能力:運動能力(走、跑、踢的擬人化)、多機協作(從2V2-5V5的配合)、單體決策(判斷場上位置與行動邏輯)。“這些在球場上練就的能力,未來完全可以遷移到家庭和工業場景中。比如識別能力,現在能精準識別球、球門、對手,未來就能應用于識別家庭物品、理解人類意圖,進而學習如何與人類友好互動。”
“更重要的是,賽事要求機器人每次都能穩定完成動作才能獲勝。這種對穩定性和可靠性的嚴苛考驗,正是賽事的核心價值所在。”李超逸說。
不過,李超逸坦言,未來要實現機器人與人“對打”,至少要邁過3道關:一是運動能力要更接近人類,目前機器人摔倒后爬起、快速變向仍不夠流暢;二是多機協作要像足球隊一樣具備戰術意識;三是決策速度要追上人類運動員的反應——專業球員能瞬間判斷傳球還是射門,機器人則需要更高效的算法支撐。“我們計劃通過優化本體性能和擴大開發者社區,逐步突破這些難點。”
從賽場到生活
機器人需闖“適配關”
機器人在賽事中展現出的進步令人欣喜,但其在實際場景的應用仍待拓展。今年4月,北京經開區舉辦的人形機器人馬拉松大賽,松延動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松延動力”)的“小頑童”N2奪得亞軍,迎來高光時刻,但這并不意味著機器人能廣泛替代人力。
松延動力首席財務官韓深任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機器人可能只能在特定場景替代勞動力,尚無法滿足通用性替代要求,例如在工廠生產的精準化要求方面,機器人仍有提升空間。他同時提出,目前國內的機器人應用場景可能與國外趨同,在教育科研、文旅商演等幾個領域,機器人滲透較高。
“要想應用到服務場景和工業場景,需要解決很多適配問題。”李超逸說,以服務業為例,機械的安全性至關重要:“我們做踢球機器人,也是希望在這個場景中逐漸訓練出這類能力,比如現在是機械之間踢球沒問題,未來機器人和人踢球時,就不能隨意沖撞人,體重不能太重,摔倒時不能傷人等。”
李超逸表示,要讓機器人進入服務和工業領域,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安全、場景適配以及常見的知識庫儲備等,對機器人來說都至關重要。
機器人真正走進家庭還需要多長時間?據李超逸判斷,5年內會有部分場景落地,而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滿足3個核心條件:安全、價格親民、功能精準。“現在我們在量產能力和交互體驗上還有提升空間,但行業發展速度遠超預期。”
對于未來的發展路徑,李超逸表示,從短期看,加速進化仍聚焦開發者市場和科研教育;但從長期看,一定會走向家庭和特定工業場景,其中家庭場景會從陪伴、簡單家務切入,比如陪孩子學英語、撿襪子、收拾垃圾。
從賽事練兵到技術沉淀,從開發者生態到家庭場景落地,加速進化的路徑清晰而務實。正如李超逸所言:“機器人走進生活,靠的不是單點突破,而是硬件、算法、開發者能力的螺旋上升。在這條充滿挑戰的賽道上,以開放姿態連接各方力量,或許正是加速進化的核心競爭力。”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