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葉偉
中國電建總承包建設的中亞首個綠氫EPC項目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綠氫項目實現首次產氫、蘭石集團與沙特阿卜杜拉·哈希姆工業氣體與設備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及意向采購協議、天合元氫自主研發的MW級集裝箱式電解水制氫系統出口葡萄牙……今年以來,中國氫能企業“出海”持續火熱,“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
業內人士認為,在全球能源轉型推動下,中國氫能企業瞄準海外市場主動出擊,通過設備出口、技術研發、合資建廠、聯合開發等多種模式深化國際合作,加速推動中國氫能全產業鏈的全球化布局。
“走出去”步伐加快
當前,中國氫能企業在技術、產能等方面的積累已初具規模,企業“出海”也從早期試探步入規模化、本地化及全產業鏈協同的新階段。
7月29日,蘭石集團與沙特阿卜杜拉·哈希姆工業氣體與設備公司(以下簡稱“AHG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及意向采購協議。雙方將依托在氫氨能源裝備技術及制造領域的互補優勢,共同推動氫氨能源“制、儲、加、用”全鏈條技術研發與商業化應用,為全球能源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注入新動能。據悉,今年以來,蘭石集團與AHG公司先后簽訂70MPa橇裝加氫站項目合同、10Nm3/h PEM電解水制氫設備項目合同。
6月25日,中國電建總承包建設的中亞首個綠氫EPC項目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綠氫項目成功產出99.99%純度的氫氣。據悉,該綠氫項目是中國電建在海外的首個綠氫EPC項目。中國電建表示,項目采用國際領先的堿性電解水制氫技術,共配置4套電解槽系統,總裝機容量達20兆瓦,設計最大產能為每小時4000標方高純氫氣。項目建成后,每年可生產3000余噸綠氫。相較于之前的灰氫生產模式,該項目每年可減少約3萬噸二氧化碳排放,為當地工業體系升級提供清潔、穩定的新型能源解決方案。
此外,寶鋼股份、天合元氫、穩石氫能、明陽氫能、雙良氫能、派瑞氫能等中國氫能企業,紛紛奔赴海外市場,為全球氫能產業的發展提供中國方案。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中國氫能企業“出海”案例已達44項,涉及中東、歐洲、東南亞等核心市場。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宋向清表示:“中國氫能企業‘走出去’,有助于拓展國際市場,提升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幫助中國企業融入全球氫能價值鏈。”
海外市場需求快速釋放
在全球能源轉型背景下,海外氫能市場需求快速釋放,特別是歐洲碳中和政策帶來了空前巨大的市場空間。
比如,在交通領域,氫燃料電池汽車加速在歐洲推廣,德國、法國等國家大力布局氫能重卡、公交車及乘用車,并計劃在2030年前建成數千座加氫站;在亞洲的日本,豐田等車企主導氫燃料電池汽車研發,計劃2050年實現“氫能社會”。
國際氫能委員會預計,到2030年,全球氫能領域投資總額將達到5000億美元;到2050年,全球氫能源需求將增至目前的10倍,并且全球氫能產業鏈產值將超過2.5萬億美元。世界能源理事會預計,到2050年氫能在全球終端能源消費量中的占比可高達25%。
“海外氫能市場在不斷向前發展,吸引了更多中國企業參與。”上海重塑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馬晶楠說。
“中國氫能技術、產品和服務已在國際上取得了領先優勢。隨著全球氫能賽道開啟,中國氫能產業發展的全球化是必然趨勢。”北京海德利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鞏寧峰表示,“中國氫能企業在很多技術方面,與國外企業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比如,在加氫站技術方面,甚至更有經驗和優勢。”業內人士表示,未來,在政策支持、國際市場需求增長以及技術進步下,中國氫能企業“出海”將加速。
“出海”并非一片坦途
中國氫能企業“出海”并非一片坦途,仍面臨著技術標準差異、政策與法律障礙、產業鏈協同難題等挑戰。
宋向清表示:“挑戰主要體現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氫能技術標準和規范存在差異。全球氫能市場競爭激烈,中國氫能企業面臨著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壓力;貿易保護主義、政策調整等不確定因素可能會增加企業的運營風險。”
中國氫能企業如何更好“出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能源與綠色低碳發展研究部部長、研究員景春梅表示,要積極參與氫能國際標準制定,讓中國氫能企業產品符合國際規范,提升在國際市場的認可度。同時,要引導骨干企業牽頭打造創新聯合體,持續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推進氫能全產業鏈技術突破。此外,“抱團”出海能更大程度發揮綜合競爭優勢,中國氫能企業“出海”可通過整合國內技術方案,協同產業鏈各個環節,提供全面的解決方案和完善的商業模式,有助于提升“出海”項目的落地可行性。
鞏寧峰表示,除了搭建完善的產品矩陣和服務體系,滿足客戶一體化解決方案的需求,中國氫能企業還要積極與屬地供應商和合作方聯合,完善后市場的服務和配套,并且深入了解當地的產業環境和法律,更好地“出海”。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