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在以“具身智能 產業智變新引擎”為主題的“2025科技創變者大會”上,來自國內外的頂尖科學家、前沿探索者、新銳創業者、杰出企業家及資深投資人等累計超過500位行業精英,共同探索具身智能的前沿創新、科技成果轉化以及產業化落地。
與會人士一致認為,當前,具身智能正從實驗室的探索走向產業變革的深水區,成為連接虛擬與現實的關鍵紐帶,更悄然重塑著千行百業的發展邏輯。在這場全球技術競速中,中國正站在從“跟跑”向“硬件技術局部領跑、軟件技術加速并跑”的關鍵躍遷節點,一場關乎產業未來的智變已箭在弦上。
具身智能發展走向何方
當前,大模型通過“預測下一個Token”機制,能夠掌握語言和圖像等多模態理解能力,并實現對物理世界的基本推理水平。而進一步的發展,除數據驅動外,還需要從提升基礎網絡結構和加強真實世界交互兩個方面改進,并通過開源具身操作系統和大腦模型等構建良好的創新生態。
“從發展脈絡看,機器人已從工業自動化、服務場景滲透,邁向融合仿生學、認知科學與人工智能(AI)的突破性創新階段,高性能產品已融入生活。”圣安娜大學生物機器人研究所榮譽教授、意大利機器人國家能力中心 ARTES4.0首席科學家保羅·達里奧強調,發揮機器人技術價值需構建“可持續機器人”生態。
“真正意義上的AGI是指全面超越人類水平的智能系統,包括大認知、感知和行動,而不僅僅是跨領域通用。”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長、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黃鐵軍預計,AGI有望在2045年左右實現。為實現這一目標,需重點發展腦(認知)、眼(感知)和身(行動)三大能力。
“技術是推動本輪具身智能產業鏈變革的直接變量。”智友·雅瑞 科創平臺發起人、北航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教授王田苗作在深度解讀《2025中國具身智能產業星圖》時指出,盡管通用技術的泛化能力為實現應用落地提供了可能,但目前仍面臨安全、效能與維護成本等多重挑戰。
“依靠通用技術的泛化能力實現應用落地,當前仍面臨安全、效能、維護成本等一系列問題,下一輪具身智能產業鏈變革將由應用引發。”王田苗進一步表示,以2025年為起點,中國具身智能產業將可能逐漸擺脫追求通用模型的“混沌狀態”,轉向以垂直場景的“智能定界”為牽引的落地再突破。無人配送、無人環衛、陪護交流、Agent助理、商超藥店、醫院應用以及制造物流與焊接打磨等一系列細分領域,將有望率先實現落地。
應用探索在路上
會上,“具身智能行業十大應用場景”正式發布并舉行頒獎儀式。此次評選聚焦技術落地實效與產業賦能價值,歷經嚴格評審,最終榮獲十大場景獎項的企業包括:新石器(無人智能配送)、銀河通用(智能商超)、梅卡曼德(工業視覺)、深之藍(水下探測)、優艾智合(智慧巡檢)、微億智造與維他動力(工業質檢)、享刻智能(智慧餐飲)、白鯨航線(支線物流運輸)以及小雨智造(工業焊接)。
十大場景覆蓋物流、零售、制造、海洋、能源等多個領域,集中展現了具身智能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千行百業的實踐成果,為行業發展樹立了可借鑒、可復制的創新標桿。
“機器人行業未來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產業,中國或占據超80%的市場份額。”靈心巧手創始人周永展望,靈巧手作為真正通用、可泛化的末端執行器,有望在1年內實現自主裝配、3年內掌握人類個人技能、10年內廣泛用于制造與社會服務,如烹飪、護理、康復等,并強調需行業大腦、小腦、關節及本體廠商協同合作,共同構建完整的具身智能上半身解決方案。
談及具身智能技術演進,梅卡曼德創始人兼 CEO 邵天蘭結合行業等級劃分強調,當前機器人自主性正從“低自主”向“高自主”快速跨越。他預判,未來幾年L2級智能將迎來大范圍普及,L3級智能也將快速落地,新技術驅動下的應用場景爆發,將帶動機器人需求實現激增。
在商業化落地層面,邵天蘭認為“技術先進性需與產品成熟度、運營體系完善度協同發力”,才能實現從技術Demo到規模化應用的跨越。未來,企業將持續深耕具身智能技術,進一步突破多模態大模型、長序列任務處理、人形機器人結合等前沿方向,讓智能機器人真正融入千行百業,成為推動產業效率升級的核心力量。
直擊核心痛點
具身智能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一顆璀璨新星,正持續引領著更深層次的技術變革與產業重構。就具身智能的規模化落地與攻堅問題,與會人士展開了熱烈討論。
優艾智合聯合創始人、優艾智合-西安交大具身智能機器人研究院總工程師趙萬秋表示,工業場景對機器人的專業性、精度與穩定性要求極高,傳統解決方案面臨“開箱即用難”“成本效率難平衡”“高泛化與技能專用難統一”等核心痛點,制約了具身智能機器人的規模化落地。
他表示,未來該公司計劃以“通用機器人+專用機器人”的全場景解決方案為核心抓手,進一步拓寬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邊界,將其覆蓋至設備檢修、高危環境作業、人機協同裝配等此前自動化滲透率較低的關鍵場景,同時聯合產學研用多單位組建技術攻關聯合體,聚焦極端環境適應、操作技能自涌現等打破工業具身智能升級的核心技術瓶頸,通過協同創新打破技術壁壘,推動行業在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應用場景深度拓展上實現突破,加速工業智能化升級進程。
微億智造董事長兼CEO張志琦強調,現有工業機器人是“封閉”的自動化系統,無法適配真實工業環境的“開放”與“不確定性”,而具身智能通過 AI 與機器人的深度融合,賦予設備類人化的自主感知、學習、決策與執行能力,實現從“復雜編程”到“AI 驅動”“固定剛性”到“柔性生產”“機械重復”到“具身智能”的三大跨越,既能降低部署操作門檻,又能提升新產品導入效率,更可通過持續學習應對復雜任務,完美契合工業場景對柔性生產、成本效益的核心需求。
享刻智能創始人兼CEO陳震親歷了現代機器人技術由感知定位向“感決控一體”躍遷的關鍵階段。
他指出,計算機視覺的突破為機器人賦予了更強的感知能力,而具身智能則成為下一代人工智能的重要方向。大模型驅動認知、運動規劃與具身交互的融合,正推動機器人從單一功能向全面智能體演進。
“中國已經具備了孕育出世界級具身智能巨頭公司的可能性,或許在未來3—5年,中國將涌現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具身智能企業。”與會專家一致表示。
(主辦方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